民生福祉步步高
——我市推进健康步道建设让市民畅享生态红利
城市“快节奏”,也需要“慢生活”。
漫步在山间,穿梭在林中,登山望远,满目皆景,移步异景,走累了还可以到沿途的驿站歇一歇……人们在健康步道看风景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达成了一天的锻炼目标。
近期,我市编制出台《十堰市中心城区健康步道规划》。未来,我市中心城区191座山体将通过健康步道进行串联,市民的绿色休闲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亲山近山进山 见绿赏绿享绿
“走在山间,看着茂盛的植被,整个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了不少。”近日,家住北京北路园丁小区的居民李先生来到位于小区后方的山体,顺着步道散步锻炼。
让道路成为美景,让行走成为享受。李先生说,他每天都要到山上走一圈,以前山上没有游步道的时候上山很艰难,现在山上建设了台阶式游步道,没事去走走,不仅心情好了,身体也得到了锻炼。
我市城区(不含郧阳区)现有大大小小的保护山体191座,山体周边布满学校、住宅、商圈、企事业单位等,形成了依山而建的城市格局。
近年来,我市立足山地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先后在福山公园、牛头山、四方山等地的山体修建了70余公里的游步道,将游步道与山、路、景、林有机融合,串联起城市景观。游步道的修建拉近了市民与自然山体的距离,让市民亲山、近山、进得了山,出门见绿、抬头赏绿、举步享绿。
虽然山体游步道建设一直在持续推进,但受种种因素影响,城市山体资源一直未充分挖掘。不少山体存在没有游步道、步道标准不够、附属设施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民对亲山、近山、进山的美好向往。
家住上海路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周末如果想带着孩子去爬山,只能选择驾车去四方山或者牛头山,来回一趟比较耗时。而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出门本就不易,爬山更是难上加难。
对此,不少市民建议,在城市范围内的所有山体上修建平坦、出行方便、具有景观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山体健康步道,创造更多健身、休闲场所和空间,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就近畅享健康生活。
改善城市品质 盘活绿色空间
建市50多年来,十堰从一个“山窝窝”发展成为拥有“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的现代新车城。地处秦巴山区的十堰,具有山体多、植被好等特点,如何发挥生态优势,让老百姓更好地亲近自然、享受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红利,是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的民生工作,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切入点。
近年来,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建设健康步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广州有“云道”,福州有“福道”,厦门有山海健康步道……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在打造山地步道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市委、市政府安排工作专班,前往部分省市进行考察学习。今年7月和9月,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带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委、市城控集团等部门负责人分别对厦门市的山海健康步道、福州市的金牛山健康步道“福道”建设进行学习考察,认真吸取外地城市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十堰实际情况提出开展山体健康步道建设试点的建议。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筹部署下,市领导多次实地踏勘,从项目选线、山体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市于近期编制出台《十堰市中心城区健康步道规划》,推进山体健康步道、城市蓝绿空间建设。
“其他城市都是在远郊或城市之外才有山体,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在城市中心就有山体,可以说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城市山体资源可以服务于大量人群,人们通过山地健康步道可快捷上山健身休闲,从喧闹的城市来到大自然。
激活城市脉动 串联191座山体
记者了解到,《十堰市中心城区健康步道规划》首期项目位于紫霄大道与北京北路之间的山体,设计面积968亩,总里程约9公里。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的原则,宜桥则桥、宜隧则隧、宜路则路,合理开发利用山体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山体的破坏。
健康步道80%以上采用架空栈道的形式建设,具备无障碍、易通达、高颜值、智慧化、更安全等优点。同时,项目配建综合驿站、登山入口、观景平台等附属设施,在紧靠小区的山体处预留健康步道出入口,充分满足市民及游客多样化需求。
据了解,首期项目率先建设范围是北京北路雅阁酒店西北侧山体至紫霄大道山体,全长约4.3公里,即将进行招投标,计划2023年7月前全面完工。建成后,将充分展示城市景观界面,市民既可穿梭林间,亦能在山体上俯瞰全城,亲山、近山、赏山、乐山。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我市将持续推进健康步道建设,依托山体河流等资源,将中心城区191座保护山体进行串联,打通城市山体连廊,促使山与水、城市与自然真正融合,构建安全舒适、低碳环保,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步道景观体系。
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一条条健康步道宛如玉带,构成一道道别样的美丽风景,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健康步道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